close

書寫與差異書評
原文發表於booker.tw
原標題結構vs解構/能指vs所指





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主義誕生:解構主義。
由Jacques Derrida(中譯:德悉達)對於語言學的研究中產生,
是一種反對與超越西方傳統形而上文化的思想理論。
西方世界中,自柏拉圖以降,哲學的傳播方式以言語為主而不著重書寫,
視口頭語言為意識的"自我在場"(意即存在),是最接近真理的方式,
寫作因為"模仿"所以遠離真理,因此口頭語言的邏輯即成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中心。

Derrida於1967年出版關鍵性的三本著作:
「論文字學」、「口語與現象」、「書寫與差異」,
提出文字學理論來取代傳統的語言中心主義(phonocentrism),
並證明人類現有語言系統的不可靠,也從此奠定了解構哲學的理論方向。

解構,也就是反結構,
主要特性是:反中心性、反二元對立與反權威性。 

Derrida以「在場 (presence)」的解除為思維起點,
書寫的沉默(非現在性)替代語言的聲音(現在性),
來質疑一般對於真理與知識的觀念,
再從語言做為入口突破,
對傳統形而上學領域和固有的確定性、語言結構進行顛覆,
提出了與文字學相對的邏輯中心主義,
並切斷長久以來西方世界所使用的語言系統裡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刻版既有關係,
(能指:signifier → [cat]/[ㄇㄠ ] 所指:signified → 貓這種動物)
以及語言表達思想的有效性,認為所有的形式皆無法準確的表意且無唯一的意義。

德悉達研究的中心問題是文字與語言結構的關係問題。
他指出在西方思想中,言語是造成文字不利地位的首要原因,
哲學言語的結果與基本前提都是由邏輯性決定的,
他稱這種情況為「言語中心論 (logocentrism)」。
 
也就是說,文字與言語的關係如同外部與內部、身體與靈魂的關係一樣,是相對的。
在他看來,聲音符號的言語有它的所指,而這種所指是由邏輯性決定的。
如果取消了這種言語中心論,就可以看出與聲音言語相對的文字語言。
所謂文字語言學,就是研究這種語言的結構與規律。

解構理論是一種解讀文本的理論,
在閱讀過程中體現文本的內容、流程、方法與獨特性。
對讀者而言,文本是開放、不具固定性的,
而解構是一種「增殖」的過程,
也是文本自身解構造成開放性的意義傳播。 

在傳統思想中,哲學與邏輯、真理相聯繫,並用以指導文學、修辭與情感。
但在解構思想中,文學與哲學擁有共同的領地,
哲學與文學間的界線因而消失,邏輯上等級的主從之別也被破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d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