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 funP 上看到與新教長談近親繁殖一文,
對於高等教育的近親繁殖現象頗有感觸,
但本人已經離高等教育很遠了(泣),
所以不如來談談低等教育(驚)的複製人。

中時電子報一篇天下》能力落差 愈拉愈大教改造成新階級
我引用最後一小段話:

前教育部長郭為藩表示,過去幾年的政策是把教育責任交給市場。七十一歲白鬢貼兩頰的郭為藩語重心長提醒決策者,要看到都市與鄉村後段學生的處境。他以「陪太子念書」形容學習落後的學生,如果政策會極化學生,當七○%的孩子陪著前三○%念書時,台灣不僅會遺失一群人才,也會導致社會長期失衡。下一任教育部長願不願意鼓起勇氣,檢討台灣中小學的課程課綱,把學生最需要的能力建立起來,又同時照顧後段學生的需要? 目前將公平概念落實教育最成功的國家就是芬蘭。芬蘭知道少子化的挑戰,決心落實「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當OECD國家平均只有六%中小學學生接受學校的額外學習輔導時,芬蘭的比例達二○%。台灣呢?教育部國教司這幾年已看到學習落差的問題,今年將針對十八萬名學生進行輔導,但這個僅佔兩百六十多萬國中小學生的六.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裔的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長期研究不平等問題。他發現,平等的關鍵是每個人能力(capability)的完整發展,而國民能力的低度發展,是公共政策的失能。拉起後段學生是國家教育不能懈怠的任務。 

我知道要輔導,也認同整篇文章,
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高中職目前不是義務教育,
所以的確刷掉很大一部分不愛念書的孩子,
對自己興趣有點概念或想直接就業的,
大部分還是可以好好地選擇高職就讀,
所以高中部分會遇到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少。

國中就很悲慘了,
社會普遍希望教師個個都像鬼塚英吉,
在國中階段就把社會亂源先連根拔除,
(別懷疑,中輟、混黑道、反社會,都是這時候開始的)
只要是教師,我們都抱持著希望,
可是我要摸著良心(並且悲觀的)說,
我完全不敢期待任何結果,
甚至,也看不到結果。

教育社會學裡面,
衝突理論學派提出「符應現象」,意思是:
社會階級(勞工、中產、上層)與學校教育結果符合,
換句話說,教育是階級複製(Class reproduction)的機器。

有多少孩子是直接從原生家庭得到「不需要學習」的價值觀,
爸媽從事的行業,在他們看來雖然辛苦,
但他們生活接觸的範圍就那麼丁點大,
不知道也不願意去接受新的選擇,
對他們來說「老師應該要尊重他們不想念書的選擇」,
然而大家心知肚明他們不是有什麼更崇高的理想,
純粹只是想以逸待勞,有什麼可做就做什麼。

想教給孩子們更多更完整的知識系統,
教了他們用不到,他就不想學,
在學校聽 Recycling and Reducing Trash 和 二元一次方程式,
回家卻是練功升等,去車行修車、葬儀社做工、夜市擺攤。

家長從事社會比較低階行業的,
不懂得教育小孩子要想辦法提昇自己的社會地位,
造成了他們只是父母的複製人,
複製父母的學習成長過程,
乃至將來出社會的職業選擇。


再回到天下》能力落差 愈拉愈大教改造成新階級一文,
輔導是要輔導誰?根據我的判斷,應該是學習落差低的那一邊。
把所有不會的學生統統集中起來再教一次,他難道就會了嗎?

有沒有聽過一句英文諺語:
"Every happy family is the same, but unhappy families are all different.” 
表現好的學生看起來個個一樣,總之不需要老師家長擔心,
但表現差的學生個個不同,問題是千千萬萬種,
你要同時解決這麼多個人的不同問題,
當老師是神嗎?

更不要說,如果表現好的學生也想留下來輔導,怎麼辦?
如果真的要全台灣強力實施輔導制度,
我敢保證第一個想留下來(或總之最後還是有參加輔導)的,
一定都不是那些迫切需要輔導的學生,
難道要把他們趕回家說「去去去,你不需要輔導了」?
學校不收學生,到時候是不是又要被家長告到天荒地老去?

花了大量的社會成本,動用大量的教育資源,結果:沒有成效。


這些問題,也要請新教長好好思考。

                            (未完待續)



【相關閱讀】

請問鄭瑞城準教長:什麼叫做「區域選書」?

能力落差 愈拉愈大教改造成新階級

天下》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我不想上學

保障校園基本的民主價值與人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d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