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在「網路不是你的第二人生」一文裡就說過我對網路身分的看法,今天會再回到這個話題,主要是有個朋友A在 Facebook 上丟個問題:如果你已經「隱藏」某一個人的訊息,或者,你已經選擇不去回應某個人的動態,為什麼?還不刪除好友呢?

我的回文是:

唔,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的,有時候只是對方的碎
語太多,超出自己能負荷的範圍,但並非就此做不成朋友,對某些人而言,在 facebook 上原存有的朋友關係是代表「我還是把你當朋友看」吧?再者,自己不想看對方的牆,不代表對方就不想看自己的牆,當然你可以說「也許雙方都各自隱藏對方?」,此種情況也是有的,但這又回到我剛剛說的 facebook 朋友關係定位,顯然彼此都選擇只隱藏動態而非刪除好友,就代表這個友誼認定還是對彼此有一定程度的價值。(廢文一篇)

後來我再次思考網路對人生活中的衝擊,以及現實與虛擬的分界,發現原來問題出在對網路的態度不一樣。A的問題是基於他將網路上的一切活動視為「純虛擬」的存在,因此不需要追踨或回應動態的朋友自然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但這一切如果搬回現實生活,恐怕不會如此簡單。

我們多少都會遇到一見面就滔滔不絕的朋友,也會遇到特愛講某些話題–但自己不愛聽–的朋友,請注意,前提是「我們是朋友」,所以面對這些情況,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和對面老媽碎念是一樣的解法。(無誤)但不聽對方某些或全部的言論,並不代表我們不是朋友。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避免不了,但在網路上有什麼事做不到?想過濾或擋掉某個人的訊息,只需要按下一個按鈕,從此高枕無憂。差別只在於A想按「刪除朋友」,而某些人只想按「靜音」。對的,我剛剛說過–不聽對方某些或全部的言論,並不代表我們不是朋友。

Facebook 上的朋友關係,除了對方可設定開放接收塗鴉牆訊息(對方主動送出)之外,還有很多,像是自己可以去對方的塗鴉牆閱讀訊息(對方被動等待)、寄信(牽涉部分隱私權設定問題),對很多人也許更重要的是「應用程式上的朋友利益」?也許你要反駁:「朋友做到只剩應用程式上的利益連繫,那也太悲哀了?」我說:「各取所需。」

說到這個刪除與否問題,我想起J也曾對我講過的一句話提出質疑:「如果你想跟我說 **你可以加完後不 follow 我的噗,我不介意,我只是想和你當朋友** ! 」他覺得既然不追噗,何必加朋友?顯然J和A可以去結拜一下。

網路或現實生活之於我,一視同仁,「不做朋友」那是最後底線,在這條底線之上,還有很多幽微的情緒和關係脈絡,如果是我,我只想對關係鏈做最小改變,不到最後關頭不會使出「絕交」大絕招的。XDD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d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