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寫觀影心得的時候,標題都多少會打一些形容詞,或至少想一點梗,可是這部電影不一樣,我想不出要寫什麼形容詞,所以,或許就留著它原本的面貌吧。我要講的是一個人,一個世代,一種藝術,一種精神,是–梅蘭芳。

昨 天五點二十在新竹遠百威秀看的電影,直到今天這個時候,我還是被電影搞到頭昏腦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忍不住去思考編劇為什麼安排這些橋段,導演為什麼用 那些角度運鏡,演員為什麼要這樣演。這些電影原素的總合,到底想要說梅蘭芳的什麼?又是說出怎麼樣的梅蘭芳?這是一齣偏商業化的電影,還是一部偏寫實的紀 錄片?它的目的是什麼?…有太多太多要想的了。

先從我認識的梅蘭芳說起。其實我根本不認識他,沒看過他的戲,他的名字倒是有聽說過的,因為他太紅了。還記得我今年年中有去參加《2008全國台灣文學營(←這個連結是我聽王安祈老師的心得),那時候有兩堂課分別請到魏海敏老師唐文華老師(國光劇團的介紹), 我先是聽梅派傳人魏海敏老師非常簡短地介紹京劇的歷史(只有一堂課是能講多少?),也看了魏老師當場表演了一些身段(但我分不出是否特別為梅派orz), 後來唐文華老師更是帶了他老生的道具直接上台講解,光是個甩鬍子、開扇子、耍馬鞭…就講都講不完了,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京劇之所以這麼迷人,是 因為它要求演員同時具備武術、歌唱、肢體表演…等多重高度專業的技巧,還要加上佈景、化妝、服裝…全部一體到位,每個京劇演員在台上演出,都是在展現他數 十年的功力。」

而不管是誰講戲曲,尤其是講京劇,一定要都提到梅蘭芳的。

4906aee676b08.jpg

讓我們回到電影裡吧!一開始,那個飾演梅蘭芳少年時期的余少群真不愧是科班出身的,那身段一看便知是有料的,講話也是柔柔地像個女孩兒家。看到他台上台下的模樣,我在想…那年頭為什麼官爺兒們都喜歡這些小男孩?也許就因為他們這般清秀脫俗,有新鮮感吧?那個年紀的孩子,長相清秀的男孩和女孩子其實差別並不大。更不用說戲子的地位低,官爺們說的話哪個敢不從?看到這段讓我有種作噁的感覺。

我站在個人的角度,有一點了解十三燕的心情,也很同情他那時的處境。他身為爺爺,自然是希望梅蘭芳可以成名可以紅,可是他說「今天戲碼給你這樣更動,人家更不是要說咱們伶人朝三暮四了嗎?」不怪十三燕,他是一輩子戴著紙枷鎖的人,自然跳脫不了那個「害怕改革」的思想。而他身為梅家現在最資深的演員,當時紅翻天的當家角兒,他也拉不下臉來、輸不起梅蘭芳。我覺得他當時讓梅蘭芳打對台,心裡是在想:「小伙子年輕,吃點苦頭也無妨,反正將來這祖傳的藝術終究是歸他的,沒關係。」卻沒想到他輸了。

這邊,我想導演是誇張了觀眾喜新厭舊的程度,雖然說梅蘭芳和十三燕同台演出也培養了不少自己的戲迷,後來又演出全新戲碼感動一屋子女人,可是也不該三天前後差別如此之大,姑且當作是電影誇飾的手法吧。這裡十三燕的對京劇的堅持表現得很棒!對著空無一人的座位,他還是把《定軍令》演完才下台。忠心耿耿的費二爺「唰」地一聲揭開門簾,那一幕,我承認有點鼻酸。

梅蘭芳的孤獨,從出生在梨園世家開始,在電影裡則是從大伯的一封信開始,爺爺死亡時到達一個高點。他的成功,說難聽一點是踩著爺爺的失敗上去的,誰的成功不是另一個人的失敗?但梅蘭芳踩的是他的親人,這點深刻了他的孤獨。

說到信,說到紙枷鎖,我不禁想到電影裡出現好多封的信,大伯的信,三哥的信,這些都是梅蘭芳的枷鎖吧?他要聽好多人的話,他自己的想法呢?直到最後才由三哥的嘴中說出來,他只想當平凡人,只想好好地演戲。三哥這個角色和梅蘭芳之前亦師亦友亦家人的感情,似乎佔了電影中蠻大的篇幅,我不曉得是誰的主意?但有得必有捨,藉由邱如白的觀點來看梅蘭芳,便失去其它人的觀點,也顯得不中立了。

就事實上來說,三哥把梅蘭芳推向國際舞台這點是做對了,不得不說他的確有過人的判斷力,雖然說他此舉也是在拿梅蘭芳的演藝生命來賭。他很純粹地愛梅蘭芳,愛他的戲也愛他的人、他的才華,所以剛開始時可以這麼成功地和梅合作,劃開梅蘭芳的新時代,可是這份愛到頭來也是蒙蔽了他的雙眼,讓他做出傷了梅蘭芳的事。我想,就算時光倒流,邱如白還是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因為他實在太愛梅蘭芳了。

很多人都說梅蘭芳前半段比較好看,我也這樣覺得,不過我覺得這是兩個段落的主題不同,前半段的劇情比較討好,祖孫倆的戰爭,梅蘭芳的時代來臨,光是看他的新 戲《一縷麻》就讓人過癮啊!後半段的愛國情操,題材比較硬,又沒有大量京劇串接前半段的京劇表演,觀眾自然會覺得有斷層。

光看電影,我不曉得福芝芳的定位到底在哪裡?這點我一直很困惑。她像是為丈夫全心付出的婦人,三哥和六爺要拿房子抵押讓梅蘭芳去美國,她站出來抗議(那年代的女人敢這樣做的嗎?),又是大器的伶人之妻,她和孟小冬說「他(梅蘭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座兒的。」她好像很了解伶人的價值和梅蘭芳背負的責任,可是梅蘭芳和她之間的夫妻情感…我一點都看不出來?

梅好像就只是個聽話的孩子,娶了福芝芳,然後打算平淡地活一生,直到他遇見孟小冬。我有點懷疑孟小冬是打聽好梅蘭芳那天要到那間宅子去,所以等在大門口的,她身為女老生第一把交椅,自然聽過梅也很欣賞他在專業上的成就,想認識他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兩人男扮女、女扮男,戲上戲下必然是男女配的相愛,在我的眼裡也是必然的結果。

只是這一段電影拍起來好像有點太…老梗了。我想看到《梅龍鎮》裡面他們精采的互動,為了上戲培養感情到最後弄假成真、擦槍走火,兩個人之間延續到戲下的火花,可是電影都沒拍到。也許是受限時間(或梅家後人)的關係,陳凱歌沒辦法交代太多,但我覺得這樣就可惜了孟小冬這個角色,觀眾沒辦法理解他們兩個愛情的深度,就不能了解為何孟小冬可以撐起梅蘭芳心中的孤獨,結果就是讓那句「畹華,別怕」聽起來很空洞,一點感情都沒有。

這部電影其實還有很多點可以更深入一點,可是沒有,下面我就提出幾點和大家討論一下:

梅蘭芳為什麼可以佔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藝術成就為何?不是感動到三哥一個人,或是和十三燕比拚贏了,這樣就算他成功了吧?屬於他個人獨門的特色,電影裡面隻字未提,可能是提了也四不像…畢竟沒有人可以十成演出梅蘭芳吧?還有他和程派的互動,怎樣提拔後輩…這些也是很正面的題材,但也沒提到?好怪。

沒提到他和福芝芳的感情,但和孟小冬之間的情愫又表現的…要嘛就再少一點,點到就好,要嘛就再深刻一點,像我想像中的那樣,把兩人感情交待更明確一點,卡在中間不上不下讓我覺得渾身不對勁。後來抗戰那部分也交代的很草率,他有名的「蓄鬚明志」對觀眾沒有感動的點,可能是沒有前後對照的緣故,我覺得很可惜。

還有,去美國紅了之後呢?應該有下文的…?

當然我也不是要導演把這些全都拍出來,拜託!這樣電影五天十夜都演不完!只是提出這些點,大家可以討論討論,要怎麼展現?對了解梅蘭芳是不是有幫助?:)

再回到紙枷鎖來說,他和孟小冬想看場電影卻沒辦法,因為他還戴著枷鎖,這鎖不是小情小義的兒女私情可以扯破,縱然他想,孟小冬也不讓他這樣做,但他後來辭演了日本命令在上海演出的兩場戲,他想出毀壞自己的身體來脫離枷鎖,這是愛國的表現。感覺是很八股,可是我想這是梅蘭芳一部分的成就,他沒有弄髒梅蘭芳這個名字,盡力提升了伶人的地位,他沒有怕他的出身,面對伶人的現實卻沒有看低他自己。

十三燕說:「畹華,可不可以把我們戲子的地位,提升一下?」怎麼做?先從不看低自己開始,梅蘭芳做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d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