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人問我:
「為什麼可以這麼愛看書?」
我當時想不出答案來,
覺得就只是愛,沒什麼理由,
但最近發現,
「愛看書」的成就(?)應該歸功我媽。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
我媽花了很多時間陪我「看」書,
對,年紀還小,
很多書都沒有字,只能用看的,
一邊看,她會一邊講書上的圖畫,
用文字形容這些畫的內容,
互相表達看到這些畫面的感覺。
接著就是有簡短文字的小書,
像是「一天生活作息」、
「動物們大聚會」之類的那種童書,
每頁都只有一個句子,
有一個實體的生物或動作(主題),
文字簡單,又有圖片輔助,
這些書念起來都很快。
(而且還可以幫助小孩子學習生活常識)
再更之後,
我媽買的書很妙,
她先買了漢聲出版的「中國童話」,
然後是某系列科普叢書,
然後是台灣東方出版的世界名人偉人傳記,
然後是小魯出版的「小魯說給兒童的中國歷史」、
「小魯說給兒童的外國歷史」,
外加祖傳(?)皇冠出版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最後才是文學。
不曉得我媽是不是刻意安排這樣的閱讀順序,
但我覺得這個分類閱讀的順序還不錯。
孩子都是很富有想像力的,
所以天馬行空的童話一定最受歡迎;
然後孩子和世界接觸久了,
一定會有很多問題想問,這時科普就派上用場;
接著是偉人傳記樹立孩子的價值觀,
培養人格,建立道德典範;
歷史則是讓孩子聽更多「曾經發生」的故事,
從歷史中去學習判斷是非善惡;
最後,理解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時候,
就可以從文學裡面享受人生。:)
不覺得閱讀是件辛苦的事,
大概就是因為從小培養起來的習慣吧?
媽媽和我一坐就是一小時起跳的,
書上面又有很多媽媽不知道的東西,
自己讀會了還可以去考媽媽,
非常具有吸引力。XD
話題扯遠了。
為什麼突然想到這個答案呢?
因為前一陣子學校段考,
看到小朋友念書之不專注,
閱讀能力上有非常大的障礙,
所以有感而發。
====進入正題====
這一代的小孩,接受訊息的速度太快,
而且當開始學習的時候,
又只有圖像學習沒有導入文字閱讀,
他們習慣用聽的,用看的,
就是不習慣用讀的。
閱讀能力是要從小培養的,
需要長時間漸進式地導入,
有「友善的閱讀環境」,
才會讓小孩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閱讀。
有些人會對培養「閱讀力」有疑問,
認為小孩子本來就是愛玩,
以後要念的書不知道有多少,還要應付考試,
所以有必要這麼小就虐待他去念書嗎?
先從最後一句話來看,
就知道上面那段話犯了極大的錯誤,
閱讀絕對不是虐待孩子的行為,
如果父母抱持著這種想法,
也不需要期望孩子會對閱讀有什麼好感。
再者,不可諱言,
往後十數年要念的知識,
很大程度上需要用來應付考試,
所以真正能「純粹享受」閱讀樂趣的,
就只有學齡前或功課不重的小學階段,
不好好把握現在,又怎麼能期待將來?
最後,培養「閱讀力」,
不是只著重在小孩子的閱讀速度或理解能力,
它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你會發現,有重視閱讀父母的孩子,
通常心性比較穩定,
做事情比較有條理,
可以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事物上。
====岔題一下====
我不喜歡電子書和這些也有關係,
電子書既然是要用電腦(網路)閱讀,
不可避免地你會有其它應用程式同時進行,
比方說msn、bbs軟體、音樂撥放程式…
看書看到一半,電腦突然傳出一個訊息,
無論它是什麼,都打斷了閱讀需要的專注。
所以看電子書不能越看越平靜,
反而是越看越焦燥,
一點好處都沒有。
====回來正題====
講到孩子的閱讀能力很差,
我又想到一個情況:
每次考國文、英文以外的其它科目,
有很多學生都不是不會答題,
而是「看不懂」題目。
或者每次提到古文,
孩子們總是叫苦連天,
明明很多字句都是可以直接古翻今,
但他們對於文字的理解程度太低,
所以只能死背。
話說有一次我講到「jump to conclusions」,
翻譯成中文是「驟下結論」,
大家都知道「驟」意思是「馬上」,
所以「驟下結論」也就是「馬上下結論」比較文雅點的說法,
結果一堆學生說「他們沒看過驟,也不知道驟的意思」,
還有人抄錯寫成「揍」。
(看來是平常用「揍」的機會比較多)
所以「閱讀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以下介紹幾本和「閱讀」有關的書籍:
1. 讀書的情趣/培根等/志文
2. 讀書的藝術/叔本華等/志文
3. 書與你/毛姆/志文
4. 讀書的藝術/林語堂等/尼羅河書房
5. 閱讀地圖/Alberto Manguel/臺灣商務
6. 閱讀飛行/阿部謹也/財經傳訊
7. 閱讀的十個幸福/丹尼爾.貝納/希代
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