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說吧,
先從第一天下午的《投名狀》開始講起。

我自己是還蠻喜歡這部電影的,
縱使它講的是很古老的人性–背叛,
中國人講情義,對理就比較少著墨,
很有「天下四海本一家」的開闊胸襟,
但這就扯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血濃於水的親情都沒辦法百分之百的排除被背叛的可能性,
路邊撿起來、杯酒宣誓的,這些兄弟情義就能不被背叛嗎?

是的,要成功就要「兵不厭詐」,
然而從本片最後結局來看,
我們卻又說「背信忘義不長久」,
所以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嗎?

這些個人,從匪轉兵,憑藉一股義氣去殺人,
為了龐青雲心中的那股大理想大實踐,
這是正義?私義?而正義背後總免不了有犧牲?

以前我念中國歷史,念到清末民初都痛苦萬分,
那個年代戰亂頻仍,而且事件人物都多到不像樣,
老師用不著多說什麼,光是課本上的資料就很有得背了。
但我上了大學,我親愛的系主任上歷史課時,
他說「其實孫中山也是個軍閥,只是他最後成功了!」

這句話讓我對清末民初整個觀念大轉變!
對啊!就是這樣的!
誰成功了誰講話就是大聲的就是對的。
如果今天龐青雲沒死,硬撐下去了,
那之前那些小順子、小五、小七,就通通都是「犧牲」,
否則就叫「白死」,是吧?(笑)

說到的死,他最後那一段路走的很久,
往前,他要去的地方有國家等著背叛他,除之後快,
在後,一路陪伴他的兄弟站在情義上要一命還一命,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悲劇英雄,是一個典型的「人」。


完整看一次《投名狀》後,
張大春陳可辛的名家對談,
發問,來回答。

首先說到,「好」、「壞」之間有分別嗎?
人的組成成份是純粹的「好」或「壞」嗎?
自己做了很多自認的好事,是否在別人眼中就是如此呢?
進一步地說,如果別人說自己做的是壞事,
那還要不要繼續堅持呢?
(就像我稍早說的,如果最後你成功了,會有人還你清白,要嗎?)

也說到,他拍這部歷史劇,
歷史是做為一個輔助的角色,
用那個時代背景去造景和舖陳整個戲劇的發展結構,
但最重要的戲的核心不是那個年代,是人。

在幕後花絮裡面(抱歉,DVD 目前據說只有香港有),
的最後一段路,其實有個版本是他會看到那些他背信失義的人,
提問:「《武則天》一戲裡面也有死前回憶那些對不起的人,
《投名狀》既然有這個構想,為什麼到最後卻沒有用?」

的回答是:「電影是和大眾溝通的藝術。」
觀眾的耐心、觀眾對電影的期待,
這些都是導演在做後製時要考量的事,
劇情的節奏是否能讓觀眾在快慢之間取得平衡?
有很多片段最後沒能收進正片裡,
就是因為它們講得太白了,
觀眾不需要畫面來告訴他們這些訊息,
情節完整的話,觀眾自然就會知道。

這段話我很同意,
電影不需要把每個細節都呈現給觀眾,
要留點想像空間,讓每個人各自發揮比較好。:)

接著問了一個很棒的問題:「電影發表的媒體」,
現在網路上(以youtube為大宗)不乏有短片,
也有很多實驗性質的導演拍攝三、五分鐘的短片,
這些都是因應現代化產生的類電影(或說電影的演進),
以一個製作大電影的導演,他承認這樣的趨勢,
認為電影工業將會走到歌劇那樣的地位,
很精緻,需要很多人力,也很藝術化,
只剩大製作的電影。

網路發表、下載、製作,這是一種趨勢,
說,他只會大製作,也只想做大製作的電影,
只要還有人看,他就會繼續拍。

最後一個問題,是觀眾提問:
「這部電影裡面對於愛情著墨的比較少?」
回答,不是這樣的,
人性在各種情感上的表現應該都是一樣的,
三個主角雖然都是男性,基本設定是兄弟情義,
但也可以演譯成龐青雲趙午陽龐青雲趙二虎的愛情背叛,
都是一樣的,都是人性。

被他這麼一說,害我忍不住幻想起男人 3p 的情節…


做為一個文學營的開端,以電影方式來呈現是很不錯的,
裡面有台詞,台詞是文字,演員的肢體動作則是和戲劇有關,
第一天就到這裡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d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