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一綱多本的嗎?
解嚴之後,對於解除管制、自由化的要求,並於近一、二十年來逐步實現。1996 年,行政上決定實施國小全面開放審定制。1999 年,法制上修法確立「審定為主、國編為輔」的規定。2004 年,國立編譯館已全面退出國中小教科書編輯,僅為九年一貫課程之審定機關。
當下反應是:「天哪!十年教改又過了六年了!」前幾天看到〔一綱多本,不如一本多參〕台灣十年教改(一九九四到二零零四)集體失智事件之一:一綱多本,不禁再次反思一綱多本實行到現在,教育有更開放了嗎?思想有更進步嗎?教學內容有更多元嗎?
一綱多本很多弊病大家都討論過了,從書籍費太貴(但我沒看過有誰真的各家版本通通買來讀)、素質良莠不齊(啊不是說多本了嗎?可以選擇的吧?)一直到我現在要講的–無法準備考試(不是說要考能力不是考課本死記嗎?)。
從教育邏輯上來分析一綱多本,它的用意是好的也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的確是要學生學習「能力」,而不是「課本上的知識」。但是台灣施行一綱多本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是失敗的,至少在國中英文這一塊。(別的科目我不敢說XD)
並不是好的政策,它就一定會照著預期的步驟發展,會這樣想的官員,說好聽一點是天真,說難聽一點就是愚蠢。大家都很不願意承認「考試引導教學」,但你看看這句話有什麼地方不適用?去公司應徵職務,難道不會依那個職務的徵選要求去準備嗎?是啦,你可以說你不鳥學測、基測,你只要快樂學習、自己知道有學到東西就好,但是一般家長或是學生顯然不是這樣想。大多數的人還是會希望能拿高分,而得到高分也會有學習成就感,再次加深學習動機,這是循環效應。
義務教育的過程裡,有哪些考試會引導「一綱多本式的能力教學」,不多不少,只有兩個–學測和基測。理論上來說,以基測這種「能力測驗」來做「能力教學」的最後把關,應當是再適合不過,而且最後一關都這樣要求了,自然會往下影響更小範圍的考試吧?譬如:段考或是隨堂測驗。
「並不是好的政策,它就一定會照著預期的步驟發展。」剛剛才講過,應該還沒忘吧?基測的命題依據是照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課程綱要的確也有明訂常用2000字詞(含基本1200字詞)及基本語言結構(文法句型),不僅如此,還洋洋灑灑列了分段能力指標(含四大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對教學內容的主題與體裁和語言的溝通功能也都有清楚指示。
看起來好像包山包海啥都有,是很完美的課程綱要,但是考試呢?考什麼?讀和寫。沒了。整份課程綱要一直在強調的「使用語言的能力」沒有考…?沒關係,基測一次要考那麼多人,四大能力都考的話的確太強教育部所難。學校的小型考試總可以吧?段考不行的話,小考總可以吧?
咱們來看看段考和小考是誰出的考題。
段考一般來說都是校內老師輪流出題,縱使命題難度有高有低,但面對的都是使用同一本課本的學生,很難有辦法跳脫課本的範圍去出題,更不用說我以前每次出題都覺得我對同事有責任,因為某班的學生考差了也許不是老師教得不好,是我考題出太難這樣…一份考題又要可以「鑑別」好班學生程度,又要可以「安慰」普通班學生的弱小心靈,OOXX 的,每次出到最後我總是一肚子悶氣。
小考則通常是測驗上課講解內容的理解程度,通常也不會和講解內容相去太遠…。而不管是段考還是小考,教師力人和時間資源也都不夠支撐「能力考試」。不用扯到「聽」、「說」測驗,光是「讀」、「寫」測驗就沒辦法脫課程本,還要談什麼能力考試?想得美。
其實我有想過,如果免除各校每學期的三次段考,仿照「基測」改為學期末只考一次,而這次考試的試題由全國各校老師各自出題,依年級段對應的能力指標下去出考題,然後各校各班在考試時隨機抽出試題下去應考,這樣真的不會有人知道會抽到誰出的題目,命題老師也不用去思考受測學生是使用哪個版本,各班的測驗卷都不同,也就不會比較考試成績。
這樣真的會比較逼迫老師和學生都進行「能力訓練」吧?而且因為命題的依據只有「能力指標」,所以使用什麼課本就沒差了,老師終於可以真正解脫,自由選書!!!說實在話,一綱多本解放的不應該只有學生,每個老師擅長的教法也都不一樣,不同教法適用的教科書當然不一樣啊?如果能選擇最適合自己教法,教起來最順手的教科書,為什麼不讓老師選擇?
領域召集人把老師們集合起來,選出一個版本全年級一起使用,哪裡多元了我還真看不出來。
一綱多本就是敗在考試制度沒有配套這點上,不然我覺得其它都不是問題。就像我前面括號裡說的,我沒看過有人真的把所有版本都買來念,就算有這種極端案例,也只是少數;選書與否如果開放了,良莠不齊又如何?難道你會故意去選本爛的而不選好的?有道理嗎?
至於準備考試…就說是培養能力了,也就沒什麼準備問題了吧?外界會一直覺得學生無從準備基測,就是因為校內考試還是老樣子,有課本內容可以背、可以死記得分,所以遇到基測就會害怕沒有範圍要怎麼應考。如果從校內考試直接就採用「能力測驗」,學生考習慣了,基測還有什麼好怕的?
邏輯沒想通,還真是越做越錯啊。(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