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教育界的一份子(講這句話真讓我汗顏),
我必須很嚴肅地看待實用主義,
在進入正題前,
先為各位介紹一下實用主義的內容。
從實用主義的發展開始談起。
實用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
興起於美國的一種哲學運動。
一般以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為其代表人物。
皮爾斯提出概念,詹姆斯把概念帶進道德哲學及宗教哲學的領域,
杜威再進一步把實用主義的觀念應用到許多學術領域與社會研究的層次探討。
再來,是實用主義形成的背景因素。
實用主義的形成與工業革命、科學思潮
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很大的關係,怎麼說呢?
第一,工業革命而帶動了工商業的發達與城市的興起,
間接促進了普通教育的擴張與職業教育的抬頭;
第二,當時正好是科學成果十分輝煌的年代,
人們把科學方法當作是求知的工具,即所謂的觀察與實驗的方法,
同時,我剛剛提過的杜威,他把科學方法應用在研究社會與哲學上,
甚至建立一套探究的邏輯和工具主義的真理理論;
第三,19世紀後期達爾文進化論出現,
不只對生物界是一大衝擊,甚至還影響到後來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很明顯地,實用主義當然是它影響下的結果。
在這當中,和現在教育議題比較相關的,
是杜威以實用主義為理論基礎所提出來的教育思想,
他認為觀念是可以變動的、動態的、非絕對的,
「觀念」只是一項工具,使人更能適應外在的環境。
照杜威的看法,經驗自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歷程,
人,做為單獨存在的個體,是對環境做出反應,
而環境對於個體也會反應回去,
這種「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
就是我們經驗產生的來源。
====進入正文分隔線====
先來聽個課堂活動的真實例子,
主角是我和 7 年級的 32 個孩子們,
課文內容是介紹動詞過去式,
所以會提到幾個在各領域有傑出成就的偉人,
譬如說:愛因斯坦、莫札特、卓別林。
講到莫札特和梵谷,
我便順口提問孩子們除了課本提到的這兩人,
他們還知道什麼著名的藝術家?
有人說周杰倫和阿妹,
有人說破銅爛鐵(據說是個樂團),
(我沒指定華人…不過我想他們也想不出外國的…)
我再把問題範圍縮小成:
「國際知名的音樂演奏家?」
全班安靜了。
我提示:「拉大提琴的?」
是的,我想的參考答案是馬友友。
但一講完馬友友的名字,
本來預期會得到的反應該是:
「喔!對厚!我怎麼忘了?」,
結果卻變成「馬游泳?馬英九游泳啊?」,
全班笑成一團。
沒有人知道馬友友是誰,
他專長什麼,從哪裡來。
「好吧,也許這是個案,
也沒人規定每個人都要知道馬友友。」
我心想,那再問個別的,
「那小說家?國內外都可以,知名的小說家?」
有人舉手發問:「漫畫算嗎?」
「當然不算,我只指純文字的長篇小說。」
又是一陣安靜。
我再度提示:「哈利波特不算小說嗎?」
孩子們此時已經不耐煩了,
紛紛問我:「你講這些到底有什麼用?」
「這些人(死人)我知道要幹嘛?」
啊哈,這就是我的重點,
我知道(學)這些東西要幹嘛?
現在教師這麼難教,
教改一改再改,大綱定了等於沒定,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就是我們的孩子根本不覺得他們需要這些東西!
冠冕堂皇的說什麼「提升學術涵養」?沒有用的!
他們滿腦子想著要怎麼上網破解色情守門員,
有什麼地方可以抓 a 片不用錢,
誰的 blog 昨天晚上又新增了什麼文章,
誰的髮型在哪家髮廊剪的。
除了生活上必須應用到的知識以外,
他們一概沒有興趣,也覺得沒有必要學習,
和他們聊聊未來的志向,
很多人早就決定要去當洗頭小妹,
「有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他們這樣說。
「難道你們不想賺更多的錢嗎?」我問。
「那太累了,還要讀書,而且那樣賺錢很累。
我現在就已經在打工了,老師!我在賺錢了。」
這就是這一代的孩子,
會改無名 css 語法,會放背景音樂,
會洗頭,會改 ip,會上網找 a 片,
但完全沒有人文素養。
說實在話,我對職業教育一點偏見都沒有,
我很贊同「對有興趣的科目多下功夫」的理念,
可是這樣的學習狀況,
只是在幫社會製造更多的工人階級,
學校是製造工人的機器,
而不是理想中「增長知識」的殿堂。
更恐怖的是,
當教師在這一頭為了「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煩惱,
孩子卻回答你:「我爸爸說我有畢業就好。」
頭痛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