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剛看到如何解決搭便車問題一文,提到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常會有分組報告,但大家都知道,小組裡面總是會有不做事的人,原作者稱他們是「搭便車」,並為了防堵「搭便車」風氣提出「分數交易制度」,詳細情況大家可以去地圖會說話的blog看。

看完當下本人的確熱血澎湃,因為我也很討厭「搭便車」這件事,但回頭一想,覺得有段文字不太明白,摘錄原文如下:

分數交易制度的好處相當明顯。首先,它提供使學生更努力的誘因,因為貢獻愈多、愈容易賣到好分數。再者,適當地花一點分數購買別人的貢獻,可能使自己賺到更多分數。例如,乙知道甲的實力不錯,於是花 5 分購買甲的貢獻,結果讓小組作業的預期分數從 80 分提高到 90 分。對於乙來說,他是賺到的:沒花那 5 分,他只得到 80 分;花了 5 分,卻得到 85 分。你說,乙會不會買到賠錢貨?像是:花了 5 分,結果小組分數沒提升?這當然也是有可能的。想從交易中獲利,當然也得付出一些心力。如果你自己做不出好的作業,至少也要能判斷什麼是好作業、誰能做出好作業。於是,不管是買貢獻的人、還是賣貢獻的人,為了要從交易中獲利,都會對作業付出更多的心力。除此之外,分數交易的另一個附帶好處是:培養學生討價還價的能力。我相信,這絕對是出社會後最有用的技能之一。

我對「對於乙來說,他是賺到的:沒花那 5 分,他只得到 80 分;花了 5 分,卻得到 85 分。」這句話不太懂。

但比起對這句話的不了解之處,粗體字部分就不是我不懂,而是我覺得「不可行」。

首先,分組人數是固定的,班上認真做報告的人數也是固定的,如果這個交易制度真的實行,不認真的人一定會去找認真的人,而他們會為了「要從交易中獲利」,對作業付出更多的心力嗎?對他們來說,自己再怎樣擺爛還是會有人跟他們同組,反正他們也一定會得到分數,至於分數的高低…有過就好,誰要求那麼多?

再者,對於那些認真的人來說,會面臨有很多人想跟他們合作的情況,要怎樣選擇伙伴?喊價?能出越多分的人越有機會和他們合作?如果是這樣,那「朋友」這個衡量標準要放哪裡?為了分數就不顧朋友死活?就算明知道他需要人幫忙,但他提供不出好分數就不能和自己合作?是這樣的嗎?

培養學生討價還價的能力,的確,出社會後是蠻有用的。但分數居然變成老師的籌碼,並開放給學生自由下注,這應該不符合當初設計小組合作的用意吧?也沒辦法實現「分數」真正的用意。

還有,這種交易制度會犧牲掉某些成績真的不好的人,因為沒有人要和他們合作。你說他們不認真嗎?未必。但在這種交易制度下,他們沒辦法提供好的分數給別人當誘因來合作,和別人合作又有可能同時付出服務和分數,這群人又要怎麼解決?

我覺得,與其使用「分數交易制度」,不如從「分組報告題目」下手,設定題目的時候就要設想「如何有效逼迫學生分工合作」。題目範圍很大,自然要分工;或者,乾脆老師先分工,直接讓學生抽籤決定;或者,要求學生先交一份個人對本次主題的小報告,再交一次團體討論報告;或者…

我相信應該從題目設定方向著手會比較適合,當然這下子出題老師的腦汁就要一滴不剩了。

【相關閱讀】

funP 裡的討論:http://funp.com/t1973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ed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